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特别策划 -> 重大活动

中国减贫奇迹的“宁夏答卷”

来源:《共产党人》 时间:2022-05-11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7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百军 

  自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懈奋斗进入新时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开始了不懈奋斗摆脱贫困、奋力开创美好未来的新历程。到2020年,全区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在宁夏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艰辛不懈漫漫求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宁夏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关怀。自1983年以来,中央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支持宁夏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计划、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几十年来,宁夏经历了艰难有效的扶贫开发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扶贫开发办公室,中央财政每年拨出2亿元专项资金(其中宁夏西海固地区每年0.34亿元),计划用10到20年时间重点解决“三西”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问题,开创了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的先河,拉开了宁夏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序幕。1984年,中央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通知》,宁夏以此为契机,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具体政策。按照“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至二十年解决问题”的目标,确定“有水就走水路,无水就走旱路,两路都走不通就另找出路”的思路,作出“以川济山,山川互济”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三西”建设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移民吊庄的形式,将南部山区特困的部分农户迁移到北部灌区落户。自1983年至1996年先后在北部灌区建设20多处吊庄基地,配套开发土地52万亩,建房9.2万间,新开垦荒地6386公顷,共解决了28万人的温饱问题。

  由于农业经营体制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截至1993年底,宁夏GDP达到104.49亿元,较1978年的13亿元约增长8倍。固原地区粮食产量达到3.2亿多公斤,贫困发生率从1983年的61.5%下降到1993年的52%。“三西”建设既改善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又有效降低了宁夏干旱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

  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用7年时间,集中人、财、物,动员社会力量,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此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同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据此制定《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在辖区8个贫困县(区),以解决98个贫困乡镇139.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目标,确立了“兴水治旱,以水为核心,以科技为重点,扶贫到村到户”的思路,打井窖、修梯田、铺地膜,实施村村通工程,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1998年开始投资30亿元,用6年时间,开发200万亩土地,从南部贫困山区搬迁100万人口,简称“1236”工程,两项工程俗称“双百”扶贫攻坚。1999年1月,红寺堡开发区正式成立,开始在同心、海原,原州等7个贫困县(区)搬迁贫困人口。从2001年起,国家决定在宁夏实施生态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并安排专项资金4.8亿元,在红寺堡扬黄灌区、固海扩灌区、盐环定扬水灌区、南山台灌区和部分国营农场建设生态移民安置点,搬迁移民14.2万人。

  在整个“双百”扶贫攻坚阶段,国家累计投入资金27.65亿元,建设水利水保工程130多处,开发土地40万亩,修建高标准农田24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造林600多万亩。1994年到2000年间,宁夏GDP从136.26亿元上升到295.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29元增加到2000年的987元,贫困人口由79.9万人下降到5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9.7%下降到24.5%,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确保到2000年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目标。2001年10月,宁夏积极响应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千村扶贫开发工程,从2001年至2010年分两批实施。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宁夏的贫困人口从48.2万人下降到10.2万人。2010年底,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7元增加到3415元,贫困发生率从22.5%减少到4.9%。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整个“十二五”时期,宁夏通过多种方式,共移民106.22万人,仅次于三峡百万大移民。

  脱贫攻坚力拔穷根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扶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是“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使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了以确保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扶贫政策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扶贫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五通八有”目标,统筹实施“调水、移民、产业、劳务、生态”扶贫战略,积极落实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兜底五条脱贫途径,促使宁夏扶贫开发工作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阶段,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历史性转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并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思想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不断深化对贫困成因的认识,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方式,加快“造血式”扶贫,逐步走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增收稳定;金融扶贫机制完善,贫困地区普遍受益;教育扶贫体系健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构筑返贫防线;就业培训有效提升脱贫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措施更加精准。到2020年底,全区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宁夏实现了消灭绝对贫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东西协作情牵山海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宁夏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关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群众。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来宁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2次联席会议。在宁夏的6天时间里,习近平翻山越岭深入考察,用脚步丈量贫困地区的每一个角落,一路思考、一路谋划,提出了在西吉县移民吊庄玉泉营建设闽宁村等一系列事关宁夏长远发展的设想。

  此后,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5年来,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名、专业人才2000人次到宁夏支农、支医、支教;福建企业在宁夏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把“小菌菇”“小葡萄”“小菜心”等特色产业发展成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大产业、好产业、优产业。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强力推动下,闽宁镇从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2021年的1.6万元,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样板。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78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奇迹;最重要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只要我们坚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和全面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更大辉煌;最可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动员四面、组织八方,就一定能够在前进道路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最关键在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只要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再高的山也能翻越、再难的事也能办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宁夏上下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正朝着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更加壮阔的新篇章。G

  (本文参考《辉煌六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社会科学院编,黄河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版)


宁夏党史教育网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