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党史教育网头部
今天是
>>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时政要闻

行程万里系家国——回望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二四年国内考察足迹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4-12-31

  本报记者 杜尚泽 李建广 戴林峰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31日 第 01 版)

  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十五个年头,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正渐次铺展万千气象。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历时30多天,走过12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春耕抽绿的田、川流不息的港、幸福和谐的家、澎湃动能的厂……总书记在行进中思索,擘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万里山河间的足迹,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毅,有区域一体化的布棋落子,有“民生为大”的初心,有辉光日新的赓续、万众一心的伟力。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脚踏实地走在人民中间。

  改革潮涌

  “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适逢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宏伟改革新蓝图如何起笔落墨?

  考察,即调研,我们党的传家宝。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14亿多人的中国式现代化,何其艰巨又何其伟大。伟大变革,为现代化的砥砺汇聚磅礴伟力。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可清晰看到“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的鲜明指向。

  “面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请大家畅所欲言。”2024年5月23日,山东济南,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

  调研开路,调研破局。2月在天津,思考“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3月在“洞庭粮仓”,思索“让种粮也能够致富”;4月在重庆,着眼“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调研锚定重大改革命题,观一域之变、谋全局之势。

  “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山东之行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起改革之“法”,第一条是“坚持守正创新”。一个多月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坚持守正创新”明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条重大原则之一。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敢于创新,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有“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的锐气胆魄,也有“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抓铁有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陕西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袤秦陇大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表达。

  粮食年产量超过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聚沙成塔的成绩单,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更是在“乱云飞渡仍从容”中收获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步履不停,改革向深处迈进。在地方考察,总书记触景生情:“从中,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改革,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部署。

  一座科学城,承载厚望。2024年10月17日,合肥滨湖科学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飞跃里,是对“你们这里各种要素条件集成优化的必然趋势”的肯定。

  一所研究院,大胆探索。2024年11月5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着眼的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在福建,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在安徽,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湖北,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在海南,进一步明晰“加紧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奔涌的创新潮,赋能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山一程,水一程,弄潮儿向涛头立。

  2024年10月16日,福建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仔细翻阅。